春节的由来 你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admin天气2023-12-19 08:01:351010

1、你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大怪兽,住在山深山老林,叫年,和夕,到年末的时候,出来祸害百姓,偷吃人们的猪,羊,鸡,鸭等等。

有一年,有一位老者,出了个主意,叫大伙在门前,摆上桌子,桌子放上猪头,鸡鸭鱼肉,然后门的两边贴上红纸对联,又在门口烧了一大堆火,等那怪兽来时,把竹子扔进火里,竹子爆炸一片响声,把那大怪兽瞎跑了。那时候叫爆竹,后来有了鞭炮,为了纪念这个过年的日子,每年岁末,杀鸡宰鸭,贴对联,放鞭炮,一至流传至今。

春节的由来 你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2、过年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文化根基是在天文历法之上。中国几乎所有的节日、节气都是和天文历法有关,都是锚定在我们所能够理解的这个地、日和地、月系统的中,“年”“岁”“季”“节”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天文历法的术语。譬如,“年”是周代的说法,而在夏朝叫“岁”,商朝则叫“祀”,而到了唐代曰“载”。再比如我们现在说“元旦”其实已经西化了,其实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它还有“冬至”、“年节”、“岁节”等其他称谓。

在中国文化里,中国人认为人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就诞生了“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认为人做事情必须符合天地这个大系统的规律,人做事必须“法天则地”。因此,“过年”、“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自然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自然接下来就要开始下一周,因此叫“一元复始”,旧的一个周期结束了,新的周期又来了,“万象更新”。人作为天地的一部分,自然要跟着这个天地的规律一起活动,天地更新了,人间自然也要“辞旧迎新”,这就是过年的根本意义。

“春节”更是有着这样的文化内涵。“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棵树,新年能否生长得健康,关键在于春天的生发;一个人,新年能够有所成就,关键在于春天所发之志;一个国家新年能够发展、发达,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在春天里所生发的志向。

过年,从文化层面讲还有多重意义。

其一、敬天礼地。

在古代,过年是要祭天、祭地、祭祖的,要给老天爷和祖宗们烧香磕头的。而现在有些人以为这是迷信,这都是文化断层的结果。人生的一切,都是天地赐予的,人如果能够敬天礼地,以天地的节律为自己的节律,人的身体就能够健康。反之,以虚妄为常,把错误的生活规律(作息规律、饮食规律)当做常态,最终会以大病一场来结束。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会懂得仁慈,不会偏袒谁,谁违背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这一真理亘古不变。所以,每到年末,中国人都要祭祀天地,表示对天地的敬畏,这不仅不是迷信,而是锚定自然、科学严谨的东西。

其二、治人治事。

过年,大家都要给亲朋好友拜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致福的礼仪。为何拜年能够致福呢?拜年,在家族内是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而在家族外更是与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过年,要放鞭炮,民间“驱赶年兽”的说法只一种诙谐的传说,大家不能信以为真,真正的用意是升振天地阳气用的。“阳气”就是太阳之气,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气”,阳气盛,万物生发,阳气弱,万物蛰伏。中国人自古就对天地、自然研究得很透彻,古语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每年到了年末,阳气最弱,刚刚开始生发,所以古人“一”来表示。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所以鞭炮是红色的,灯笼是红色,春联是红色的,旗帜是红色的,女人的衣服是红色的,连红包也是红色的……都是为了扶正扶阳,在天地阳气最弱的时候,用人为的手段,给天地之间增添一点阳气之色,好度过年关。

过年为什么都要去老人家里呢?因为老人在生命的暮年,是阳气最弱的群体,如果又在年末阳气最弱的时候独守空房,体内的阳气就会散得更快,会折寿的。所以中国人要把人气都聚拢到老人家里,特别是把孩子都带来,孩子是纯阳之体,是人群里阳气最盛的,这样对老年人的身体是最有益了。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说,人丁兴旺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孩子,就如同贫瘠的土地不产粮食,一切都死气沉沉、冷冷清清。所以,过年也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美满。

过年,旧的周期结束了,如果过去这个周期生活、事业不顺利,那么中国人就希望在下一个周期,能够更好一点,能够更上一层楼。因此,过年也代表着希望和梦想。

从过年这件事出发,几乎能把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最根基的东西刨根问底地挖掘了出来。现在某些人一提到“天人合一”就往歪处想,这都是武侠小说惹的祸。其实,每一个人无论他身份地位如何,无论他知不知道为什么过年意义,只要他过年了,他就是应了天地之正气,就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很多事情,几千年下来,都已经深入了我们的骨髓,我们都在自觉的践行。希望年味能够越来越浓,我们的民族长盛不衰,各位朋友大吉大利,平安康健、事业顺利、好运常在。

春节的由来 你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3、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起源于什么?

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又是过年的话题,先给朋友们拜年了:祝大家新年好!

中国人过年的传统,其实是一个逐渐完善和丰富的过程,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大约兴起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拜神祭祖的祭祀活动,古代称年为岁首、元旦、元日等。开始过年时间并不统一,夏朝历法一月为岁首,商朝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十一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十月为岁首。汉初沿袭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太初历》恢复夏历的一月一日作为岁首,同时规定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元宵节为重大祭祀节日。一般认为,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的活动是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始,这时无论是“腊祭”(“腊祭”,南北朝时规定在十二月初八举行,称“腊八”。周代称“大腊”,因在十二月举行祭祀活动,故称十二月为腊月。)还是过年以及元宵节主要内容都是祭神拜祖。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为纪念佛祖神变降服神魔,这天要举行燃灯法会。佛祖神变的日子正好是东土的正月十五,汉明帝就敕令皇宫、寺院、士庶百姓这天夜里都要张灯礼佛,并亲自到寺院张挂灯笼。自此,元宵节也就成了灯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谜,为过年增添了娱乐内容,增加了过年的趣味性。直到隋唐时期,开始有了拜年活动,唐太宗发明了“拜年贴”,并亲书“普天同庆”,过年由祭祀的神秘色彩开始转化为世俗性的娱乐形式。宋代春联的出现,取代桃符,又增添了过年的文化气息,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同庆。明代春联普及到民间以及明清时代戏曲繁荣,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冲淡了传统的祭祀活动,过年也就成了人们一年一度的情感释放,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辛亥革命后,由北洋政府的袁大总统批准,将农历新年更名为春节,例行放假。从那时起,过年就改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以公历1月1日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