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admin天气2023-12-19 08:11:35210

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这句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里著名的词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简单说,是类比法,就是春天的花朵最美,而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这是从空间上来说。

好的文学作品,又给人许多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展开想象的思绪,

比如,在纵向的时间的流逝,春天花那么美,然而好花不常开。到了秋天就会凋谢,然而,秋天又有月亮,一样给人美的享受。

刚刚到了春天,怎么又这么快看到了秋天的月亮,时间过得这快啊,多少美好的记忆,就这般永远就只能留存在人们记忆里。

但词人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

当年李煜被俘,在宋朝都城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生情,回想起往日南唐的骄奢淫逸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就写下了这首词。

"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会让人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而对于家破国亡的李煜,却让 他产生痛苦的回忆和对比。因而,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烦恼的导火索。因为他过去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他往日的欢乐却一去不返了。所以,在首句,他就发出了哀怨的感叹。“何时了”!

李煜在这首词里表面上是写追怀昔日逝水流年般帝王生活,实际上是"落花流水春去矣"的对比和哀怨叹息。

他不仅自己深陷囹圄,被封为"违命候",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他的妻子小周后,妃子们还当着他的面,陪侍宋太祖赵光义,受尽了凌辱,

但他在词里不敢把他们所遭受的侮辱表达出来,只能通过怀念昔日帝王生活而哀愁, 即使这样,据史料记载,当宋太祖赵光义听到他写得这首《虞美人》词句后,龙颜大怒。残忍的用慢性毒药"牵肌药"毒死;

这首词也成为千古绝唱,而它在写景,表达情感上的艺术技巧,对后世的诗词创作影响很大,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绝命词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往事?

才子的身子,天子的命——这未必是好事

天生就是多情人的李煜,本是一个多情才子的身子,但是命运和他开了国际玩笑,让他做了一个天子。才子的身子天子的命,对李煜来说,却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李煜的老爸李璟有六个儿子,李煜是老六。虽然李煜精通书法,擅长绘画,还精通音律,诗写的不错,词就更擅长了,但对政治却没有表现出来丝毫的兴趣。不仅如此,李煜还好佛,和政治离得远的很。可是,李煜的大哥太子去世之后,李璟却偏偏把自己的六儿子立为太子。这是命运给李煜开的一个国际玩笑。

24岁即位的李煜,在治理国家的政策上,的确是个低能儿,但他很善良,对人很好。有人说,李璟正是看上了他的这一点,面对不断强大的大宋,懦弱的李煜或可保南唐百姓的平安。

也的确如此。李煜38岁那年,南唐还是抵御不了大宋的征服,李煜率一干大臣投降了。

辱妻之耻——是可忍,孰不可忍

春华秋月何时了?——这种死法,可能是李煜最好的归宿

春天的繁花,秋天的圆月,这一切何时了结?

与其说宋太宗赵光义,因这首《虞美人》杀了南唐后主李煜,不如说是李煜用这首诗给了自己一个了结。

诗的第一句,就已经透露出了写诗人的极度厌世之情:一了百了,就这样,好吧?

投降了的李煜,成了亡国之君。本来他想的是忍辱偷生,苟且偷安的,可惜他遇到的是人品作风与自己的哥哥赵匡胤相比都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赵光义。

史书记载,赵光义经常把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叫去“陪酒”,而且还经常彻夜不让其回来。陪酒回去后的小周后,面对李煜,经常是大声痛哭,李煜只能陪着自己的妻子掉眼泪。

如果大家知道这么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时期李煜写的许多词就好理解了:什么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一个连自己的老婆都不能保护,眼看她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受人欺凌的男人,活着是一种折磨……

春花秋月何时了?他用这首诗惹哭了一干南唐旧臣,惹怒了跋扈的赵光义,给自己挣来了一杯毒酒,离开了这个暗淡痛苦,丝毫不让人留恋的世界,那年他41岁……

据说,小周后给李煜守孝结束之后,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追随李煜而去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春天的花朵,秋夜的明月本来都是人世间最美的景物,可作者却为何要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呢?这还得从它的作者李煜和该词的写作背景说起。

李煜是南唐第二个皇帝李璟,六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李璟也是位有名的词人,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李煜从小对政治毫无兴趣,却钟情于诗词,书法,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本来当皇帝是轮不上他的,可由于父亲李璟和五个哥哥都相继身亡,李煜鬼使神差成了南唐第三位,也是南唐最后一位的亡国皇帝。李煜虽在位十五年,並未致力于国事,整日在宫中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填词作画。以致成为一个不仅精通诗词,擅长书画,而且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多才多艺之人。正如《古今诗词》中所评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纵观李煜一生中遗存至今的四十余首词作,以降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以反映自已帝王,宫廷生活为主,后期由于被俘后囚禁在汴京一个深宅小院,终日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其作品也以反映亡国之痛,及其屈辱的囚徒生活为主。《虞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虞美人》词中,李煜不仅对过去自已帝王生活流露出深切的留恋之情,而且有感于“物在人非"这一人世间现实的残酷。尤其是词中采取自问自答,刻画出强烈的故国情怀,取得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来感动了千百万个读者。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在七月七日自己的生日之夜,李煜令歌妓在家中演唱自已的新作时,被宋太宗听到大怒,不长时间便赐以药酒而死,可怜千百年来最有才华的皇帝,没想到被自己最显才华的作品敲响了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