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三项 可能下辟心肌梗死是怎么回事?

admin天气2024-01-26 03:21:351270

1、可能下辟心肌梗死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做的心电图?一般心电图上的诊断,有可能下壁心肌梗塞,是指Ⅱ,111,***f导联出现异常,如病理性Q,但有时心电图机的自动诊断不正确,需进一步询问大夫。如果有感觉,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如心梗三项,冠脉CTA,甚至造影检查。

心梗三项 可能下辟心肌梗死是怎么回事?

2、陈旧牲心肌梗塞靠什么诊断?心电图、冠脉CT还是冠脉造影?那个诊断靠谱?

今天在门诊来了一位患者,老周,男性56岁,平时身体不错,没有任何不舒服。最近一走快点就喘,之前上六楼都没事,现在上二楼还得歇会。

王医生问完情况,高度怀疑心脏问题,心衰可能性非常大,让他先去做一个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衰,室壁活动不协调;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可是开始在问诊过程,老周并没有心脏病,更没有发生过心肌梗死。为了慎重期间,我再次反复问了老周,之前有没有发生过心肌梗死,老周依然说没有。王医生再问有没有某一天胸痛、胸闷、牙疼、腹痛、大汗、特别难受等等这些的情况发生过?

老周回忆半年前有一次特别难受,当然睡了一下午,后来渐渐就好了,也没在意。

王医生:那就不能排除半年前发生过心肌梗死,只是当时您运气好,没来医院,也没事。但现在后遗症出现了,心脏衰竭了,先住院吧。

老周:医生,你能确诊我得过心肌梗死吗?

王医生:八九不离十,但不能100%,因为心衰可以确诊,但是心衰的原因目前根据心电图只是高度怀疑曾经得过心肌梗死,并不能说100%得过心肌梗死。因为引起心衰的心脏病很多,心肌梗死只是其中一个;引起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表现的病因确实以心肌梗死为主,但不是说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就100%是心肌梗死,别的疾病也可能表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为了确诊还得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老周:是必须做心脏造影吗?

王医生:理论上做心脏CTA和心脏造影检查都能看出来哪根血管堵死了,但是现在高度怀疑得过心肌梗死,且已经出现心衰,所以还是建议直接做造影比较好。因为CT只是一种检查,如果发生血管狭窄,并不能治疗,甚至还得再次心脏造影。这样不但多花钱,而且还遭受两次辐射,受两次造影剂危害。造影一步到位,如相对CT更加准确,如果造影发现问题,还能当时就打通血管,或解决狭窄血管,免遭二次痛苦。

老周住院后,造影检查显示心脏左前方前降支血管中段完全堵塞,且已经有右侧血管的逆向血流,于是我们花费很长时间打通血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

经过治疗,老周胸闷憋气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现在日常生活走路快走,都没有任何问题了。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不知道自己发生过心肌梗死,只是做心电图怀疑陈旧性心肌梗死,如果要进一步确诊,最好选择心脏造影。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侵权必究!】

心梗三项 可能下辟心肌梗死是怎么回事?

3、如何从身体表现最快判断,是否有血管堵塞的可能?

全身血管堵塞部位不同,决定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

脑梗塞:因堵塞部位及面积不一样,梗死的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不一样。有:半身不遂,偏瘫,失语,走路偏斜,喝水呛咳,肌力下降等等

心脏血管堵塞:出现心绞痛、心衰、猝死。一般心血管堵塞,那肯定先有心绞痛症状。

颈动脉一旦堵塞,人体反应最强烈的部位就是大脑!如果颈动脉狭窄<50%很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常见的症状有一侧手脚麻木、乏力,头晕、头痛,看东西模糊或眼前发黑,讲话不利索,吞咽呛咳等等,如果缺血短暂,症状可能持续几分钟就缓解了,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则有可能已经发生了脑梗死了

血管堵塞身体有一些部分出现症状如下

1眼睛

早上醒来以后总感觉视力模糊,起床以后活动一会这个症状逐渐的消失,那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大脑由于血管阻塞缺氧造成的。

2、双手

双手的协调能力会下降,变得不太灵活,甚至是有些麻木。这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血管过度膨胀,压迫神经所致,如果你血脂高而且双手的协调性下降。

3、双腿

血管堵塞了血液流动会出现受阻,因此平时我们抬腿时看到腿部比较白,而放下时腿部就会变成红色,那是因为抬腿时血液受阻了,因此腿部皮肤出现异常,那要注意了。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睡觉腿部抽筋是缺钙的征兆,但如果补钙后还是不能缓解的,这就很可能是血管堵塞的征兆了。抽筋是因为胆固醇过高无法代谢掉,导致沉积在周围的肌肉里,刺激肌肉的收缩,从而引起抽筋。

4、脚

脚是人体的末梢,也是心脏最远端,血管有问题,脚最先有感觉。血管一堵塞,脚最开始两个感觉:

一是腿有点怕冷;

二是如果走路路程比较长,一边的腿容易疲劳酸痛。

日常保护血管,用这几招

1、改善饮食通血管

(1)少吃油

(2)少吃盐

(3)少吃淀粉类食物

(4)吃点醋,开胃利血管

2、积极适当运动

3、远离烟酒

4、保证充足的睡眠

5、多喝水

6、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