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诗有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指的是什么时间去?有哪些风景?是现在的江苏扬州吗?

admin天气2023-12-05 20:31:351170

1、古诗有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指的是什么时间去?有哪些风景?是现在的江苏扬州吗?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就是扬州,历史上也称江都、淮扬。

李白写这首诗时,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天下太平而又繁荣,历史上称“开元盛世”。李白是个浪漫的人,狂放不羁,生性好玩,广交朋友。和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离别以后,他羡慕老友即将去美丽富庶的唐代一线城市-----扬州,心神也已经随之而去。

李白首次出川,没到过扬州。

地处江南的扬州,三月春意阑珊,繁花似锦。烟花是指烟雨笼罩下迷人景色的泛称,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景,没有具体指是什么花。

在三月前加上烟花二字,李白对扬州的向往,对孟夫子的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

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诗有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指的是什么时间去?有哪些风景?是现在的江苏扬州吗?

2、烟花三月下扬州,你对扬州这“烟花”有何见解?

“烟花”出处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四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送别好友孟浩然而写的。第一句交代送别地点黄鹤楼,第二句说明送别时间是“烟花三月”和好友要去的地方“扬州”。三四句写送别场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而不用别的词呢?

“烟花”的意思

“烟花”,一般指花炮、烟火。燃放花炮时,有“烟”,也有“花”。我国在重大节日、喜庆婚礼等时候燃放的烟花、爆竹以表庆贺。

“烟花”这个词在诗句中则表示扬州三月的美景:阳春三月,春潮涌动,春芽生发,春花盛开,繁花铺锦,扬州城内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瘦西湖畔,烟波画舫,柳色青青,风动之处,柳枝轻摇,如烟如雾,如梦如幻,妙不可言。

三月恰是春天最美时节。此时的扬州细雨霏霏,远望,烟雨迷蒙,轻如羽,细如毛。细雨飘来,落在发梢和鼻尖,轻抚衣衫,润泽大地,熏染江南,用“烟花”一词来修饰扬州三月美景恰如其分,再好不过了。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瘦西湖岸,轻舟停靠,岸边灯火,水中倒影,相互辉映。三五好友择一茶馆静坐,烹茶闲聊,茶烟升起,茶香四溢,轻声软语,眉眼舒展。因此,珍惜当下美好,别让它如烟花般易逝,消失不见。剪一缕时光留存在心,温一段岁月润泽扬州城。

寓意美好盛景

相信《烟花三月》这首歌很多人都喜欢,不仅喜欢童丽柔美动听的歌声,更喜欢歌词:“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烟花”这个词形容三月的扬州,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美,还有人间烟火日子的朴素,清丽,优雅,更有在扬州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所拥有的古城神韵,美丽盛景!

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诗有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指的是什么时间去?有哪些风景?是现在的江苏扬州吗?

3、请问,李白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什么意思?

谢邀。

请问,李白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什么意思?

反正不是焰火。这是在后来才形成的一个专有词汇,在唐朝的时候还没有这个称呼。

当时没有这个词,所以就只能拆开理解了。

首先我们确定“烟、花”二字其实是“三月”的定语,花容易理解,阳春三月本来就是繁花似锦。所以李白的这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了。

关键是这个“烟”字,为什么可以用来形容三月的春光。

一说是柳絮之“烟柳”

烟柳的说法一直是主流。烟即烟柳,即柳如烟。三、四月是柳絮满天飞的时节。烟柳是指柳絮如烟状的柳林,也泛指柳林、柳树。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了。

情境是相当美好的,解释也是通顺的。

但我个人是存疑的。

“烟柳”和“烟花”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烟柳”一词最早出现在张仲素《春游曲》之一: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

大概与张仲素同年的韩愈也有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从这两首诗来看,“烟柳”并非是指柳絮如烟的柳林,否则的话“烟柳飞轻絮”一句就是极其失败的重复说话。满天飞絮的柳林飞舞着轻轻的柳絮?说不通。

再往前,南北朝最有名的才女谢道韫一鸣惊人的“咏絮之才”,是将漫天的雪花比作柳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未若柳絮因风起。”结合我们平时看到飞絮漫天的景象,千年来并没有变化,柳絮似飞雪飘摇沉浮,并不像青烟,白烟,甚至根本不是烟的形状。

一说是嫩黄之“烟柳”

那么张仲素和韩愈的“烟柳”是指什么呢?又有一说,是指柳叶稍微长出,还是嫩黄未绿之时,成片望去所呈现的状态,仿佛轻烟笼罩树冠,故而成名。也就是半黄半绿的柳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说起来倒是有点像农家炊烟。

这样说起来,张仲素、韩愈的诗就解释得通了。毕竟韩愈的诗前面写了“天街小雨润如酥”,雨后的都城也不可能是满城柳絮飞扬。倒是满城新绿吐金丝(韦庄的“柳吐金丝莺语早”),确实是值得一夸的雨后春景。

“柳如烟”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温庭筠的《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而温庭筠这首词是写闺阁女子梦中残念,那自然“江上柳如烟”没有问题了,水气蒙蒙,柳随风摆,产生青烟浮动的感觉,何况是在梦中,倒是写得精妙了。不过这和前面的“烟柳”没什么相同之处。

即使韩愈、张仲素二人的“烟柳”之词就是指发新叶的随风嫩柳,也和李白的这首诗没有关系。

因为韩、张二人处于中唐,都是在李白过世之后七八年才出生。而从“烟柳”出现到用“烟”来指代柳树,必然是要在“烟柳”成为固定意象之后,并得到大多数诗人认同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用意象中的一个字来特指这种意象。

李白那时很可能还没有“烟柳”这种写法,即便他文采天纵,新创这种意象,也不可能用一个新意象中描写形态的字来指代描写标的。如果他要写柳树、繁花,他也只能写“柳花三月下扬州”,或者用当时已经成熟的“杨柳”中的“杨”(蒲柳)来代替“柳”,寻找声韵的平衡,而不会使用“烟”这个让人不明所以、产生误会的字。

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会有人用“烟”来指代“烟柳”,这种省略方法不正确。

虽然很美,但只是我们今天看着很美,因为我们又多积累了千年的文化,甚至默认了烟花带有了焰火的灿烂绚丽之美。

也许跟“烟柳”没关系

在当时的情况下,“烟”应该不是指“柳树”。

最有可能,就是和“花”一样,花就是花,烟就是烟,炊烟。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是繁华之地,自然人烟密集,花团锦簇。或者说他们相别的黄鹤楼附近花开灿烂,处处人烟。

孟浩然辞别黄鹤楼,要在游人如织,繁花似锦的三月去扬州了。

你看,这可能是最没有意思的烟花三月的解释,但也可能就是事实。

不过这也是我个人的推测,说不定早就有用“烟”指代“烟柳”,用“烟柳”指代春天的说法存在了,然后传到后来又变化了,不再用“烟”指代春天。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不赞同“烟柳”是柳絮笼罩飞舞的柳树一说,太牵强。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在我们心中的美感和地位。

一首诗离开了诗人本身,离开了那个朝代,字词产生了新的意思和意象附着,却依然引发我们的情感共振,本身就是一首伟大的作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